在紫砂界就有這么一位深耕紫砂制作的匠人,3月29號,【中國茶業(yè)】全媒體走進廣州芳村萬象茶葉城“彤云軒”紫砂藝術館,探尋張新的“匠人精神”。
匠人:張新
技能:紫砂工藝師
出生:1975年
籍貫:江蘇宜興人
師承:李昌鴻、沈巨華
代表作品:僧帽壺(大紅袍)
前不久,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,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全社會掀起一陣尋找“匠人精神”的浪潮。在紫砂界就有這么一位深耕紫砂制作的匠人,近日,【中國茶業(yè)】全媒體走進廣州芳村萬象茶葉城“彤云軒”紫砂藝術館,探尋張新的“匠人精神”。
張新是江蘇宜興人,出生在一個從事紫砂行業(yè)的家族,從小受家族的影響和環(huán)境的熏陶,對紫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。
1991年,16歲的張新師從李昌鴻和沈巨華兩位老師學習紫砂制作,開始了長達20余年的紫砂制作生涯。
1998年,紫砂行業(yè)陷入低潮,許多人開始轉行,張新也嘗試去找新工作,無論在外面多忙多累,只要回到家,碰到那些泥料,他就能完全沉下心來,那些紫砂仿佛成了他的整個世界。那時候,張新明白了紫砂制作已經完全融入他的生活,就好像吃飯、喝水一樣不可缺少。就在那一年,張新真正認清了自己最熱愛的是什么,也開始踏踏實實地從事紫砂制作,一直到現(xiàn)在。
紫砂制作需要不停地一直重復做一件事,單調、乏味,就像身陷囹圄,生活是一潭死水,波瀾不驚;內心深處卻又是波濤洶涌,備受煎熬。
做壺的時候,一坐下來就是不間斷的4、5個小時,甚至更久。就在這樣日復一日的制作中,張新對“匠人精神”也有了自己的理解。
張新扎根廣州后,不僅專心研究紫砂壺的制作,也開始為傳承紫砂藝術,弘揚傳統(tǒng)文化而努力。
采訪完之后,張新還向我們現(xiàn)場表演了紫砂的制作。做紫砂茶壺,講究的是“三分做七分晾”,壺鈕、壺把、壺流、壺底等都是先分別單獨制作后,再按一定程序用脂泥粘接安裝在壺蓋或壺身上。粘接安裝的時機至關重要,附件和壺身既不能太濕也不能太干,晾干的程度沒有固定的時間和標準,完全憑手感和經驗。
20多年間,張新已經做出了成百上千種紫砂壺,我們也期待張老師能創(chuàng)作出更多優(yōu)秀的作品。
彤運軒紫砂張新老師(右3)、馮幸生老師(右2)和紫砂愛好者與本刊合影
原創(chuàng): 亞太茶業(yè)微刊